0814土木工程一级学科
一级学科名称: 土木工程 (代码: 0814 )
二级学科名称: 岩土工程 (代码: 081401 )
二级学科名称: 结构工程 (代码: 081402 )
二级学科名称: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代码: 081405 )
二级学科名称: 桥梁与隧道工程 (代码: 081406 )
二级学科名称: 市政工程 (代码: 081403 )
二级学科名称: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代码: 081404 )
专业博士点: 土木水利
0814土木工程一级学科
学制:三年 学习方式:全日制
本学科情况介绍
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周福霖院士,现任必赢贵宾会3003am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隔震技术顾问、国际地震工程学会(IAEE)单位成员代表、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IABSE) 成员、国际减震学会(ASSISi)主席、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和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等国内外多个学术团体领导职务。曾主持过中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中美科技合作项目、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等多项,先后出版专著、编制规程、获得专利、发表论文百多篇(部、项),曾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建设部劳动模范、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南粤创新奖、省优秀教师等多个奖励和荣誉。曾设计建成中国首幢采用叠层橡胶支座的隔震住宅楼,被联合国工发组织顾问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第三个里程碑"。 曾主持设计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房屋隔震工程,建成中国首座铁路隔震桥和首座公路隔震桥,为建立中国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的理论体系和设计计算方法,以及推向工程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土木工程学科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教学科研实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院士1人、正高职称34人、副高职称44人、博士57人。
土木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依托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等4个广东省重点学科,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的建设,形成了综合实力雄厚、部分学科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科群,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广泛应用的研究成果,为华南地区乃至我国土木工程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土木工程学科紧密联系国家、尤其是广东省的工程建设发展实际,在工程结构隔震/减震/抗震/抗爆研究、桥梁结构抗震/减振/性能评估/健康诊断研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岩土工程灾害诊治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在港珠澳大桥、广东科学中心、广州塔大亚湾填海工程等大型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隔震、减震技术的产业化和标准化。
土木工程学科近5年来主持承担973项目、国家基金及省部及科研项目220余项,科研经费逾15,000万元,先后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近100部,发表学术论文58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93项。
081403市政工程二级学科
学制:三年 学习方式:全日制
本学科情况介绍
本学科是广东省高校第一个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市政工程学科,现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学科实验室与研究基地为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市政公用工程实验室"(给水排水实验室、水处理微生物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2010年以城市水工程实验室为主要功能室的"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实验室"被评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校外产学研基地深圳水务集团公司、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广州市污水治理有限公司、台山自来水有限公司等10个,广州市校外示范基地1个。学科所在专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科以省重点扶持学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校外示范基地及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为基础,紧密结合广东地区经济建设发展中流域水污染的热点、难点问题,以珠江水系水源保护、水质安全、水环境污染控制为目标,在给水处理工艺理论与技术、污水处理工艺理论与技术、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技术、建筑给水排水新技术、给排水工程系统及其优化和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理论与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城市污水和典型行业污废水脱氮除磷工艺、水源微污染控制、饮用水深度处理、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处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解决思路和技术理论,为广东地区水质安全及水污染控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学科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已形成了以年轻教师为主体和谐团结的教学科研团队。近5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水专项及国家公益项目子课题等6项,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及教学成果奖等5项,国家发明专利等5项。出版教材等10部,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现承担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近1000多万元。
学科带头人张朝升教授,博士生导师,"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广东省教学名师、广州市优秀专家。兼任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常务理事等多个专业委员会职务。
08140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
学制:三年 学习方式:全日制
本学科情况介绍
我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是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华南地区暖通空调学科第一个硕士点,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实验室与研究基地为广东省建筑节能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专业为广东省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重点专业。本学科方向针对华南地区夏热冬暖气候特点,开展空调理论、通风技术及微纳系统传热研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研究方向:
(1)空调理论与节能技术研究。针对华南地区热湿气候特点,对建筑围护结构动态热湿特性、室内空气品质与热舒适、空调系统控制与节能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了建筑热湿动态模型及空调系统控制模型,完善了热湿地区空调系统的设计理论、控制方法和节能技术,解决了室内热舒适和空调节能的部分技术问题,形成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2)建筑通风理论与技术研究。在对岭南建筑、地铁、机场等多种建筑类型进行大量通风测试和评估的基础上,开展了自然通风、火灾通风、大空间通风等通风技术和理论的研究,提出了岭南建筑通风降温评估模型及大空间排烟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广州地铁、广州白云机场、广州亚运体育馆等大型工程项目中。
(3)微纳系统传热与流动研究。以微米和纳米尺度系统的传热机理研究与流动规律分析为突破点,针对微纳米尺度绝热材料芯片填充材料开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完善了微纳米尺度传热与流动理论,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Int J Heat Mass Transfer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
本专业带头人为周孝清教授,现任必赢贵宾会3003am建筑节能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建筑节能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本专业学术梯队有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8人,博士7人,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课题60余项,到位研究经费630余万元,在空调理论与节能技术、建筑通风理论与技术、微纳系统传热与流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论文175篇,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建设,形成了创新性与应用性并重的学术特色。